2014年的中国租车摊上大事了!神州租车荣膺股,Uber速推人民优步,滴滴和快寻求转型,易到发力商务租车,P2P在争议中崛起,互联网重构了中国的租车版图,不过这一行的信息不对称仍然严重,这里备点儿干货,权做分享。
Zipcar和他的继承者们
租车创新的始作俑者是Zipcar,2000年它闪亮登场时曾经身披五彩光环,身后更不乏奔驰Car2go、大众Quicar,宝马DriveNow这样的大牌追随者,从“美国雅典”波士顿起家的Zipcar小心翼翼的圈定了批年轻高知的消费群体,以大学校园为中心进行市场营销,它的创新理念和共享精神成为一种时尚,把自己打扮成传统租车颠覆者的公关包装也很讨巧。
2011年4月的成功上市,意味着灰姑娘Zipcar从此告别过往的天真浪漫,变身循规蹈矩的公主。伟大的创新终究有一天要变成平庸的赢利模式,这是任何企业逃不脱的夙命:对投资者负责!也是在那时,Zipcar的局限渐渐暴露了出来。
为了吸引年轻高知群体,Zipcar打破不为21岁以下顾客服务的惯例,为学生群体争取更低的保险费率,这一作法的间接后果是Zipcar三分之二的会员集中在35岁以下,商务用户严重不足。相比之下,Enterprise克隆的WeCar,瞄准大型企业园区,Hertz的Connect专攻社区,服务对象虽有差异,共同点是都比Zipcar赚钱。2010年,Zipcar净亏1400万美元,2012年上市之后单季仍然亏损42万美元,它的资本魔力终于烟消云散,2013年当Zipcar被自己誓言颠覆的正统租车公司Avis budget收购时,亏损已经高达5000万美元。
发迹于校园的Zipcar终究无法把小众时尚的创新变成高效的赢利模式。
Zipcar的中国继承者们也是境遇堪忧,例如较早的嘟嘟快捷租车,由360的几名员工创办,意图通过小圈子里的口碑传播完成原始积累,再寻求快速扩张,在经历严重挫败之后,2013年的嘟嘟已经转型O2O家政服务。嘟嘟之后坚持不懈的是车纷享和易多,但他们与Zipcar面临一样的死亡螺旋:
你很容易得到100个乃至1000个发烧级原始用户,这些人愿意了解和尝试各种创新,乐观看待风险,但你很难在更广泛的群体中拓展用户,如果VC没有足够耐心,你从先驱变为先烈的机率一定激增。
商务租车:Uber和他的小伙伴
Uber代驾和Lyft拼车差不多同时问世,模式虽有差异,资本市场却使用相同的估值模型。始于2007年的Lyft较早也是从大学起家,2012年的估值翻了3倍,可惜2014年初,Uber估值已经破百,达到182亿美元,可谓火的冒泡。
Lyft与Uber同为出行创新,估值何以天差地别?关键在于服务。拼车主要是熟人之间的互动,Lyft创业之初大谈朋友文化,也是得益于此,虽然这有利于从心理上拉近双方的距离,避免过分商业化,但温情色彩也淡化了应有的服务职能。
Lyft毕竟不是交友神器,所谓朋友文化只能算一个插曲。相比之下,Uber更关注服务的本源,虽然它的价格并不亲民,但更人性、更出色、更关注细节的服务让消费者感觉物有所值,瞬间体会土豪的快意。当然, 在中国主攻一线城市的Uber在资源上仍然依赖私家车,短期内免不了黑车的质疑。
Uber的核心优势是相对清晰的赢利模式。Lyft一直讳谈收入,而Uber宣称利润高达20%,带司机服务因其定位于商务群体,在价格策略上一向有很大的操作空间。
当初Uber高调进军北京,引得一票科技媒体捧场,这是沿用了它在欧美屡试不爽的公关手法,旨在动援民间力量倒逼监管,在Uber的带动之下,中国追随者如易到用车也状若癫狂,宣称反攻美国本土,AA租车携手特斯拉和小时代大玩公关戏法,快的打车适时推出1号专车,腾讯的嘀嘀专车也蠢蠢欲动,一片喧嚣的背后,暗示这个市场已经处在激变的前夜。
这桌牌局中Uber虽是庄家,但能否胡牌却殊难逆料,商务租车在中国的发展必走路线,如果只是与现有的出租车竞争,不但风险大增,也没有明确的商业前景。
P2P租车:出行革命的前戏
租车行业的后来者是P2P,在P2P金融哑火之际,P2P租车却悄然窜红,它所倡导的共享终于和自助范儿是公众喜欢的调调儿。按照P2P的逻辑,这个模式激活了私家车的存量资源,而社区服务的兴起解决了需求问题,P2P乐观的认为在资源和客户两个层面拥有了无限的增长潜力。
其实,P2P的价格优势是一个伪命题,因为它并非像自诩的那样减少了中间环节让利于民,而是剥离了租车公司较核心的服务职能来实现的。剥离服务、单纯突出价格的P2P更像一只有毒的苹果。P2P的风险并不在于政策和法律,随着机制的,这些也许不久都会迎刃而解。P2P的真正局限在于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寻利游戏,不可能创造优良的服务体验,这就丧失了一个商业模式应有的核心价值。为了圈定初始用户,P2P不得不力推免佣服务,这也使其缺乏清晰的赢利模式。
2013年10月进入中国的PP租车宣称保持着月均50%的高速增长,不过从网站流量、APP下载量几个核心数据来看,无论是PP、宝驾还是友友,目前都还是小众状态,虽然在资本市场故事连篇,但确实还没有爆发的迹象。
时下的国内P2P租车都是复制Getaround,后者所谓邻居对邻居的点对点服务,被认为有利于建立租赁双方的心理安全防线,PP、宝驾、友友、凹凸这些国内的追随者大谈社区化服务,醉翁之意正在于此,但这个逻辑其实很值得商榷。
私车分享给熟人会增加额外的安全系数!?这个结论似是而非,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,骗车和丢车的风险总是有限的,P2P租车在服务环节所出现的种种问题,并不会仅仅因为租赁双方是熟人就迎刃而解。P2P经济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,在人性和心理层面,不存在跳跃式发展的可能,任何环节的失控都将导致整个模式的崩溃,共享经济的普及需要长时间的心理准备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,如果匆忙在流沙般的地基上,猛盖亭台楼阁,一切终将是海市蜃楼。
拼车:老牛吃嫩草的鸡肋创新
10月20日,Uber终于把人民优步带到了中国,它和UberX一起了Uber的品牌矩阵,人民优步在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成都、杭州和武汉六个城市同时投入运营,给市场发出了强烈的刺激信号,数十款拼车软件如雨如春笋般突然冒出。
自从Lyft带着两撇粉胡子的小车满街乱跑之后,人们认识了拼车行业,而人民优步的出现似乎印证了这个行业的热度,其实这个判断正好堕入了Uber的奸计。人民优步是公益性品牌,Uber并不指望通过它来赢利,它的作用仅在于为Uber在蔓延全球的争议风浪中赚取口碑,籍以转移公众视线,同时又可以在资本市场狙击Lyft等拼车创新,可谓一箭双雕。
抛开Uber的腹黑不提,存在拼车需求的中国市场是否真有拼车商业模式的空间很值得观察,中国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社交圈子,工作和居住又非常集中,一线城市大多是潮汐式的交通,愿意并且接受拼车的人早就自己抱团组队了,无须他人帮忙,而且类似的模式早在BBS时代就已泛滥成灾,却从没真正火过已经说明了问题。
神州租车们的生意经
很多人以为神州、一嗨代表了传统租车,其实,中国较传统、较乡土的租车业态早就被他们消灭了!回想汽车时代降临时,市场上较为高调的是今日新概念、汽租赁这样的租车公司,那个时候,媒体逢年过节总忘不了采访一下租车公司,台词几乎雷打不动:价格涨了不少,车都租光了!
彼时的今日新概念被目为创新公司风头无两,不仅有自己的俱乐部,还与中信银行发行了联名信用卡,开业的城市多达45个,网点超过80家。2007年以后,神州租车们的迅速崛起颠覆了租车行业的游戏规则,今日新概念独享红利的时代由此终结,随之而来的是给它致命一击的价格战。
2010年,得到联想旗下君联资本12亿投资的神州租车发动了波价格战,一嗨租车获得高盛7000万美元B轮投资之后跟进,整个行业的价格水分被迅速排干,传统租车公司躺着赚钱的时代终于结束, 2012年以后,今日新概念销声匿迹了,而国企背景的汽租赁仍然痛并快乐的生存着。
租车行业看似简单粗放,其实精髓在于资本和成本的双手互搏。
了解这个行业只需关注3个数据:ADR(单车日租金)、Revpac(单车日均收入)和EBITDA(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),赢利模式与连锁酒店有些类似,规模为王,赢者通吃,典型的马太效应。
荷包充盈的好处显而易见,规模越大的租车公司集采成本越低,抑制折旧的能力越强,这个逻辑在上世纪就由Hertz和Enterprise这样的欧美巨擘做了实证,全美30%的新车会由租车公司消化,定期回购早已约定俗成,低价集采 厂商回购 汽车金融会让汽车厂商和租车公司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,特别是在汽车市场高度饱和之后。当然,前提是租车公司突破了反哺汽车厂商的规模临界点。
对租车公司来说,重资产不再成为包袱之后,很容易轻装上阵,假如ADR不变,当然是规模越大的公司越赚钱,而Revpac和EBITDA数据的意义会更加凸显。以神州租车为例,随着车队规模从2011年的大约2万辆扩充到2014年的5.5万辆,Revpac从2011年逐年提升成为常态,2011年为112,2012年为125,2013年为142,2014年Q1为171,与此同时,EBITDA则从2011年的2.7亿窜升到2013年的10.6亿。规模化还会催生2个边际效应,即单店成本的下降以及人车效率的提升。
神州租车们掌握着中国较成熟的租车市场:面向个人消费者的长短租自驾业务,这个市场由今日新概念等公司启动,又由神州租车这样的巨擘进行了多年的培育,已经开花结果。在可预见的将来,仍将是个人出行的主要形态。但租车公司的心魔正在于此,它须小心“诺基亚现象”,即在企业拥有较大份额,较多客户和较佳赢利能力的时候,未能居安思危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如果未来神州租车们的触角向自驾业务的域外延伸,我们不应感到惊奇。
---
推荐车型
Related to the zuche
相关新闻
News